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省州属行政企(事)业单位:
经十五届县人民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原则同意,现将《新龙县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新龙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新龙县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14日
新龙县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
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新龙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意见》(川府发〔2023〕11号)《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的实施意见》(甘府发〔2023〕12号)精神,加快推进新龙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州委十二届五次、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县委“123456”工作要求,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中心,以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以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奋力构建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新龙提供强有力气象支撑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基本形成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气象科技创新有效支撑业务服务,气象监测精密度、预报精准度、服务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到80分钟以上,气候预测准确率达70分以上,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
到2035年,气象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新龙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精密气象监测网基本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的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大幅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气象科技创新
1.推动气象科研技术发展。强化基层气象科技人才培育,加强本地气象科研技术领域重点项目资金支持,鼓励开展高影响天气、风能太阳能发电功率预测预报及评估、干旱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复杂地形局地突发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等多形式、多方位的气象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深入推进地区行业部门、科技单位的沟通合作,建立一批集生态、旅游、交通、农林渔牧业等多行业、多领域一体的县级科技人才库,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引进应用,支持本地气象科技工作者赴外地开展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不断提升本地化气象科研水平能力。
2.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建立气象重点领域联合攻关机制,推动本地气象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革气象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推行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模式。进一步扩大科研经费自主权。健全气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落实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建设气象科研诚信体系。
(二)强化气象综合能力建设
1.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按照相关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筹行业气象设施建设,国家、省、州、县共同建设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专业气象观测网,加强县域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气象站监测点建设,逐步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强化气象应急保障,加强重大气象灾害临前应急观测体系建设,积极落实资金购置相关应急气象观测设备。强化气象监测资料收集传输、质量管理和共享应用能力,加强雷达资料和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提升多源资料融合实况分析业务。加强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提升气象探测设施和探测数据的有效性、稳定性。
2.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以数值模式解释应用为核心,基本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建立协同、智能、高效的气象综合预报预测分析平台,逐步形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趋势。
3.发展精细气象服务系统。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研究构建“网格实况+智能预报+气象服务”体系,发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面向决策、公众、专业气象服务需求,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的互动合作机制,分类升级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促进气象信息的全领域高效应用。
4.强化气象网络信息建设。加强数据加工处理、挖掘分析和融合应用。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信息开放和共建共享。加强跨部门数据交换共享,建立面向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气象数据服务系统和面向专业用户的集约化气象服务系统,提升气象数据共享应用服务能力。加强气象通信网络建设,完成网络升级提速,偏远乡镇加装北斗传输系统。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健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原则,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新龙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规范。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推进预警与应急响应一体化协同联动。建立以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单位)牵头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预警与响应无缝衔接、闭环管理,推动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应急预案运行“关、停、限”机制。按照甘孜州强降雨短临预警防范“四通道”机制工作要求,强化各级各部门、社会各方联动互动,重点开展涉及暴雨、地灾、山洪各类灾害的预警,建立灾害预警直达村镇、直达灾害隐患点的“绿色发布通道”,健全临灾叫应、灾害防御、响应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实施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启动条件的衔接机制。
2.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切实加强本地气象设施建设维护,加大天气雷达、风云地球、垂直观测以及北斗探空、智能网格预报等多元资料产品的融合应用,做好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叫应服务,充分利用“天擎”大数据云平台建立适应本地的中小河流、山洪地灾、暴雨暴雪、冰雹等多灾种的集成化预警叫应服务平台。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推动气象与新闻广电、网信、通信等部门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对接,加快融入网络、广播、电视、短信等公共信息发布体系,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广泛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3.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收集整理,加强风险普查成果的融合应用,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探索气象灾害纳入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实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实施“网格+气象”行动,推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加快“多员合一”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县和示范社区创建。组织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能力。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鉴定评估。
4.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按照《甘孜州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县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和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进一步强化人影专项资金保障,积极推进茹龙镇标准化作业点建设,新建县级人影弹药存储用房,结合新龙县重要生态保护区探索建设人影焰炉新型设备,规范人影弹药安全运输,切实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作业能力。学习借鉴人工影响天气保障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经验做法,发挥好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建立联合安全监管机制,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纳入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作业弹药物联网等安全能力建设。
5.强化科普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气象科普社会化格局,结合实际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布局与建设,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同地方融媒体的交流协作,共创涉及新龙本地危险系数较高的气象灾种科普宣传音视频、图文宣传手册,依托电视、网络媒体、宣传日活动等方式,深入开展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教育,切实提升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
(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
1.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健全农业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强化“高原粮仓”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推进卫星遥感等技术在农业气象中的应用。提升粮食安全精细化全流程服务能力和粮食产量预报能力,做好病虫害防治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青稞、马铃薯、玉米、小麦等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加强高原牧业气象保障服务,助力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松茸、樟子菌等食用菌生长气候监测评估,挖掘气候资源优势,完善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溯源体系,打造系列“气候好产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评估与区划,推进农业灾害气象指标研究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发展。
2.开展“气象+”赋能行动。推动将基于影响预报的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充分发挥气象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强化交通先行战略气象保障,做好基于影响的交通气象服务,重点提升浓雾、道路积雪和结冰等影响国省干道运行的高影响及恶劣天气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聚焦水风光多能互补发展,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气象服务水平,发展面向雅砻江流域的水电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
(五)提升气象生活服务品质
1.完善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运行保障长效机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展分乡镇、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提升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推动气象服务全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保障城市供水供电、防洪排涝、交通出行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系统,提高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水平。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体系和队伍建设,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及防御指南的科普宣传,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预警防范能力。
2.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将气象服务纳入各行业发展规划。发展形式多样、直观易懂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探索将其植入各类媒体传播渠道。拓展新媒体气象服务,构建以网站、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应用为载体的公共服务融媒体服务矩阵,扩大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和覆盖面,优化农村、牧区、山区、边远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强化旅游气象服务,开展健康气象、全民健身气象服务。
(六)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体系
1.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生态系统关键要素的气候预测,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生态环境考核评价、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气象服务。加强多尺度污染天气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
2.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开展重大工程、重大规划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气候风险评估论证。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和可开发利用量的全面勘查评估,提升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水平。开展宜居宜游宜业的优质气候资源评价,推动立体气候资源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转化,依托新龙县广袤的林草资源以及红山景区、措卡湖打卡点、波日桥红色教育基地等著名旅游景点,积极申报打造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气候生态品牌。
(七)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
1.加强气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气象领域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气象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业务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和使用。强化气象跨学科人才培养,促进气象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气象人才布局,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在全州有一定影响力的气象人才团队以及能推动技术创新的气象科技骨干。围绕气象领域重大业务科技问题和气象服务保障地方需求,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人才使用链。
2.强化优秀气象人才培养。加强气象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加大岗位培训和气象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应用培训,推动人才队伍发展和素质提升。将气象干部人才培训纳入年度干部人才培训计划,支持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干部之间的横向交流,提升气象干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深入推进实施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人才稳定措施,强化精准施策,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瓶颈,畅通人才成长渠道。常态化组织气象业务考试、竞赛,提升基层气象业务人员业务技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甘孜气象人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气象工作双重领导优势,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加快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将县级气象部门服务地方工作实绩纳入日常考核。
(二)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实施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安全、升放气球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等安全监管工作。加大《甘孜藏族自治州气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贯彻执行和社会化宣传。
(三)加强投入保障。推动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中央政策中央财政保障、地方政策地方财政保障的原则,建立中央与地方共同保障机制,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落实相应资金,做好气象事业经费保障工作。加强对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气象事业所需的设施建设及运行保障经费、气象干部职工津贴补贴、社会保障经费等,在中央财政拨付不足时,由地方财政给予补助。按规定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气象工作者有关待遇。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服务,推动新龙气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