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监狱搞管理,现在到村里搞服务,都是和人打交道,但心境完全不同。”驻村队员张夕凯笑着说道。这两位从司法行政系统走出的干部,带着高墙内锤炼出的严谨与坚韧,迅速适应了呷德村的艰苦环境。海拔高,他们的干劲更高;氧气少,但为民服务的热情一点不少。
“村子要变,先强支部!”驻村工作队从党建入手,规范组织生活、提升党员凝聚力,将政策宣讲与法治教育融入“三会一课”。村民从“被动听”到“主动问”,党员从“跟着走”到“带头干”,村党支部成了呷德村发展的“强引擎”。在规范组织生活的同时,同样注重对党组织后备力量的培养,现已培养后备村干部2人,培养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组织的力量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在他们踏入呷德村的300多天里,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多次全覆盖走访全村58户300多位村民,发放各类慰问物资1万余元,同时掌握了每一家每一户的基本情况,收集了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16项,每一个问题不仅留在了他们的驻村笔记本上,也深深地记在了他们的心上,更积极地落实在了解决问题的行动上。一年来,已推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12项,3项正在落实中,1项正在积极协调中。
在海拔3700米的呷德村,村民们最近总爱谈论两个“不一样”的身影。他们是来自省司法行政系统的驻村第一书记周厚东、驻村队员张夕凯,他们曾是高墙内的法治守护者,如今却扎根雪域高原,用雷厉风行的作风和脚踏实地的行动,让这个高原村庄悄然焕发新颜。
硬件升级:小钱办大事,村民竖起大拇指。“以前这院坝晴天灰、雨天泥,谁愿意来啊?”村民安久大叔站在焕然一新的活动室前,笑得合不拢嘴。原来,村活动室300多平方米的院坝硬化预算近4万元,可村集体资金紧张,咋办?周书记带着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最后灵机一动:“用塑胶地垫!”他们跑市场比价格,最终只花了不到1万元,就让院坝干净平整,成了村民议事、跳锅庄的“暖心窝”。
更让村民感动的是那座被洪水冲毁的桥。2024年8月,暴雨突袭,村里唯一一座供7户46人通行的桥垮了,村民出行只能绕行放牧的便道,交通工具成了摆设。驻村工作队连夜组织村民搭起临时便道,又跑县里争取项目资金。施工期间,60岁的阿妈泽日翁姆每天烧好酥油茶送到工地:“你们为我们修桥,我不能让大伙儿饿着!”2025年5月,新桥竣工那天,村民自发献上哈达,周书记眼眶红了:“这桥,是大家的心桥!”
环境蝶变:从“脏乱差”到“美如画”,村民心里亮堂堂。“以前厕所就在畜圈旁,夏天臭得不敢开窗。”村民降央拉姆说起过去直摇头。工作队刚来时,发现不少人家还是人畜混居,立刻推进“厕所革命”。可有的老人嫌麻烦不愿改,驻村队员就蹲在灶台边,一边帮老人熬酥油茶一边劝:“阿妈,新厕所有政府补贴,干净又方便!”最终,29户全部改造完成,还成功申请到29万元补贴。今年,34户“养殖圈舍”建设也已启动,洛珍绒布拉着工作队员的手说:“这下孙子放假回来,再不怕被苍蝇追着跑啦!”
曾经的杂物堆,如今变成了小花坛。村民邓珠主动拆了自家乱搭的柴棚,种上格桑花:“周书记说‘村子是大家的家’,咱得争口气!”一年来,村道翻修了500多米,堡坎加固了400多平方米,连饮用水源都清了淤。老党员所登班久逢人就夸:“现在走路不崴脚,喝水不怕闹肚子,这帮干部,实诚!”
“要不是你们,我家草场差点被占!”牧民仁孜青批握着工作队法律顾问的手连连道谢。原来,他和邻居因草场界限争执多年,工作队得知后,带着《草原法》上门,用无人机测绘划界,彻底化解了矛盾。
最让孩子们开心的是“普法进校园”。2024年10月,河口小学的教室里,工作队用动画片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扎西翁姆举手问:“叔叔,爸妈不让我上学违法吗?”队员笑着点头:“违法!你有权读书!”2025年3月,他们又到失学儿童泽翁卓登家,对着固执的父亲讲《义务教育法》,最终让孩子重返课堂。如今,每次村民大会前,工作队都会先讲一段《民法典》,村民调侃:“以前吵架靠嗓门,现在讲理靠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