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利剑出鞘,守护生灵!新龙公安破获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
2025-06-22 11:38:21
来源:
县融媒体
阅读数:
173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馨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近日,新龙县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抓获涉案嫌疑人3名,查获疑似野生鹿角200余斤、141个。

6月18日,新龙县公安局通宵镇派出所依托基层情报优势,摸排到辖区宾多牛场有外地人员以收购牦牛皮及废品为掩护,非法收购野生动物制品。掌握线索后,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于当晚20时许,在前往宾多牛场调查途中,将涉嫌非法收购野生动物制品,准备下山返程的目标车成功抓获。并当场在载有废品的车厢中查获大量疑似野生鹿角。

鉴于案情重大,派出所随即按照程序将案件和三名嫌疑人移交食药环森侦查大队。在进一步案侦调查中,面对人赃俱获的办案民警,三名涉案嫌疑人赤某某(男,新龙县皮察乡人)、李某某(男,甘肃省卓尼县人)和王某某(男,甘肃省临谭县人)如实交代了各自的违法犯罪事实。原来,6月18日李某某、王某某打着收购牛皮、废品的幌子,事先找到以收购鹿角每斤给3元好处费的本地联系人赤某某,一同前往地处偏僻的宾多牛场,在牧民群众中每斤出价80元,收购疑似野生鹿角141个,200余斤后,准备以废品为掩护,将收购的鹿角运回甘肃老家牟利。结果,没曾想自以为天衣无缝、收获满满的发财美梦,很快便被新龙公安识破击碎。目前,涉案嫌疑人李某某、王某某、赤某某因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本案中,嫌疑人李某某、王某某收购疑似自然脱落的野生动物鹿角的行为看似“无害”,实则会对生态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平衡,干扰动物行为与种群结构。鹿角对部分野生动物(如鹿科动物)具有重要生存意义,自然脱落的鹿角可能被动物用于标记领地、吸引配偶或幼崽啃食补充矿物质。若被人为收购,可能影响其正常社群互动和繁殖行为,进而干扰种群的自然繁衍节奏。

二是打破生态链依赖关系。脱落的鹿角在自然环境中会被微生物分解或被其他动物(如小型兽类、鸟类)利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部分。人为收购会切断这一自然过程,可能影响依赖该环节的生物生存。

三是刺激非法捕猎产业链,形成“合法”掩护的假象。即使宣称“自然脱落”,收购行为仍可能为非法捕猎提供伪装,—部分不法分子会以“收购脱落鹿角”为借口,掩盖猎杀野生动物、获取完整鹿角(甚至活体)的犯罪行为,导致更多动物被伤害。

四是提升市场需求与交易风险。买卖行为会催生市场对鹿角的需求,无论来源是否“自然”,只要存在交易,就可能诱导更多人觊觎野生动物资源,加剧偷猎现象,对濒危物种的生存构成直接威胁。

五是破坏栖息地自然状态,阻碍生态保护成效。收购者为寻找脱落鹿角,可能频繁进入林区、草原等栖息地,导致植被踩踏、人为干扰增加,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甚至迫使动物迁徙或改变活动规律。同时,任何对其生存资源(包括脱落物)的商业利用,都可能削弱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与生态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六是法律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警示。我国法律明确禁止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包括自然脱落物),根本目的是从源头切断生态破坏的链条。即使鹿角“自然脱落”,其买卖行为仍可能间接推动非法捕猎、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保护生态应从拒绝任何野生动物相关交易做起,让自然产物回归自然循环。